admin_ops
手工皂為什麼會出油、變軟或出白粉?常見問題總整理
手工皂為什麼會出油、變軟或出白粉?常見問題總整理
手工皂在熟成或使用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出油、變軟或白色粉霜等現象。這些狀況多半是皂化不完全、環境濕度過高或配方不平衡所造成。本文將帶你了解其原因、預防方式與保存建議。
一、手工皂出油的原因
可能原因:
油脂比例過高或過度保濕配方,皂化反應未完全。
混合不均或攪拌不足,導致局部油脂未反應。
濕度高或溫度變化劇烈,油脂表面析出。
解決與預防:
使用可靠的皂化計算器控制比例。
攪拌至「trace」(濃稠狀)再入模。
熟成環境保持乾燥通風,避免日曬、高溫。
二、手工皂變軟的原因
可能原因:
水量過多或油品高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過高(三文魚油、葡萄籽油等)。
熟成時間不足,水分未完全蒸散。
環境潮濕導致吸濕軟化。
解決與預防:
採用標準水量(約油重的33%為常見比例)。
熟成時間至少4~6週,保持空氣流通。
可適度增加棕櫚油或硬脂酸以提升硬度。
三、手工皂出白粉的原因
現象說明:
皂體表面出現一層白色粉狀結晶,稱為「白霜」或「皂灰」(Soap Ash)。多見於冷製皂過程中水分蒸發或空氣中二氧化碳與未反應鹼作用產生碳酸鹽所致。
預防方法:
入模後用保鮮膜覆蓋防空氣接…
閱讀更多
about 手工皂為什麼會出油、變軟或出白粉?常見問題總整理
手工皂游離鹼|定義、檢測、肌膚影響與安全標準全解析
手工皂游離鹼|定義、檢測、肌膚影響與安全標準全解析
一、什麼是游離鹼?
游離鹼,是指手工皂皂化後殘留未完全與油脂反應的氫氧化鈉(NaOH)等強鹼物質。皂化反應若設計或操作不當,會留下過量游離鹼,導致皂體強鹼、刺激性上升。
二、游離鹼對手工皂的影響
刺激皮膚:游離鹼過多時,會造成皮膚紅腫、搔癢甚至脫皮,尤其敏感膚質者需格外小心。
品質標準:台灣及國際多數標準規範游離鹼需在0.2%以下,合格皂品用後安全、低刺激。
晾皂作用:新皂經過1-2個月晾皂熟成,可大幅降低游離鹼殘留,讓皂體趨於溫和。
三、游離鹼的檢測方法
酚酞檢測劑:最常見方式,遇強鹼呈粉紅/紫紅,可快速辨識殘留游離鹼。
pH試紙:僅供參考,不能作為游離鹼量判斷唯一標準(因皂會自然呈弱鹼性)。
專業認證:通過SGS等第三方游離鹼檢驗能提升產品信心。
四、制皂安全與消費者建議
選購時優先挑選標榜低游離鹼、通過認證的品牌。
自製皂建議多餘鹼量控制合理,操作安全小心,並確實晾皂足夠時間。
小結
游離鹼,是影響手工皂品質與安全性的重要關鍵。只有科學的配方、正確的檢測及完善的熟成,才能創造真正溫和無負擔的天然手工皂。
來源說明
閱讀更多 about 手工皂游離鹼|定義、檢測、肌膚影響與安全標準全解析
常見的脂肪酸比例如何決定手工皂性質?這些定義來源和依據大解析 文章摘要
常見的脂肪酸比例如何決定手工皂性質?這些定義來源和依據大解析 文章摘要
不同脂肪酸如何決定手工皂性質?
手工皂主要由多種植物油脂組成,而各種植物油都含有不同比例的脂肪酸,包括:
月桂酸:提升皂的清潔力與起泡性,常見於椰子油內。
棕櫚酸、硬脂酸:負責加強皂體硬度與穩定性,使皂較耐用。
油酸:賦予保濕及溫和洗感,是橄欖油、甜杏仁油等的主要脂肪酸來源。
亞油酸、亞麻油酸:滋潤度高,易讓皂體軟化並加速氧化。
肉豆蔻酸:增強泡沫豐富度與清潔力。
這些脂肪酸的比例,就是決定手工皂各項性質(如清潔、泡沫、硬度和保濕)的關鍵。
脂肪酸比例如何影響皂體評分?
高月桂酸、高肉豆蔻酸:清潔度高,泡沫多,適合油性膚質,但洗後略乾。
高油酸、高亞油酸:皂體溫潤保濕,泡沫細緻,適合乾性與敏感膚質。
高棕櫚酸、高硬脂酸:皂質結實,硬度高,保存好。
高亞麻油酸:滋養但易氧化不耐放。
這些性質定義來源與權威依據
脂肪酸對手工皂性能的評分標準,多來自化工教科書、傳統製皂工藝、國際配方軟體(如SoapCalc)、學術論文與業界集體經驗。指標參數(如清潔力、起泡度、保濕度、硬度等)是根據大量配方實測、油脂化學性質和消費者回饋歸納而來。計算方式也經由世界各國制皂老師與化學…
閱讀更多
about 常見的脂肪酸比例如何決定手工皂性質?這些定義來源和依據大解析 文章摘要
碘價如何影響手工皂的硬度和泡沫特性
碘價如何影響手工皂的硬度和泡沫特性
什麼是碘價?
碘價代表每100克油脂吸收多少克碘,反映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碘價低代表高比例飽和脂肪酸,碘價高則表示油脂結構較多雙鍵(不飽和)。
碘價與手工皂硬度關係
低碘價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產生結實、硬度高且耐用的皂體,不易軟化、保存性佳。
高碘價油脂(如葡萄籽油、葵花油):造皂時成品較軟,延展性強但易氧化、保存期短,適合製作保濕型皂品。
碘價與泡沫特性關係
硬皂(低碘價):泡沫豐富、細膩且穩定,清潔力強,常用於家事或深層清潔。
軟皂(高碘價):泡沫滑順、水感十足但稀薄,洗感溫和,適合乾性或敏感膚質。
配方設計建議
理想的手工皂配方碘價建議控制在41至70之間,以兼顧硬度、泡沫與保濕的平衡。可透過調配飽和、單元和多元不飽和油脂比例,快速微調皂性。設計時結合皂化值(SAP)、INS值等物理性質參考,可精準預測成皂的品質。
小結
碘價是制皂配方設計時不可忽略的參數,直接影響皂的硬度、泡沫以及保存特性。理解碘價原理,能讓手工皂創作者依需求製作出理想的產品-不論是強力清潔、高保濕還是長效耐用。
本文章內容整合多個手工皂技術網站與教學資源,僅供制皂愛好者參考,…
閱讀更多
about 碘價如何影響手工皂的硬度和泡沫特性
不同膚質適合的手工皂配方建議
不同膚質適合的手工皂配方建議
不同膚質適合的手工皂配方比例各異。本文根據油性肌、乾性肌、混合肌、敏感肌等不同狀況,介紹手工皂的油脂選擇與常見建議配方,讓你製作出更貼合肌膚的天然皂品。
一、油性肌膚
油性肌通常出油旺盛,適合使用清潔力較高、泡沫豐富的皂款。
建議配方比例:
椰子油:25~30%
棕櫚油:20%
橄欖油:40~45%
蓖麻油:5%
配方特性:
清潔力佳、去油效果強、泡沫豐富。
可加入茶樹精油或綠豆粉強化控油抗菌。
若使用於臉部,建議降低椰子油比例以減少乾澀感。
二、乾性肌膚
乾性肌需要更多保濕與滋潤油脂,皂體應溫和且不破壞皮脂膜。
建議配方比例:
橄欖油:60~70%
乳木果脂:10~15%
甜杏仁油或酪梨油:10~15%
椰子油:10%
配方特性:
保濕力強、泡沫柔滑、洗後不緊繃。
可添加薰衣草或天竺葵精油鎮定修護。
三、敏感性肌膚
敏感肌膚需避免強鹼刺激與過多香精,建議以低鹼、無香、天然成分為主。
建議配方比例:
橄欖油:70%
乳木果脂:15%
霍霍巴油:10%
椰子油:5%
配方特性:
溫和無刺激、保濕佳。
避免使用精油或僅少量添加洋甘菊精油。
適合嬰幼兒、敏感肌與…
閱讀更多
about 不同膚質適合的手工皂配方建議
氫氧化鈉 vs 氫氧化鉀:手工皂製作中兩種鹼的差異與應用
氫氧化鈉 vs 氫氧化鉀:手工皂製作中兩種鹼的差異與應用
一、兩者的基本定義
製作肥皂的化學原理都依賴「皂化反應」。
但根據使用的鹼性物質不同,成品會有不同質地與用途。
名稱
化學式
英文名稱
常見用途
氫氧化鈉
NaOH
Sodium Hydroxide
固體皂(冷製皂、熱製皂)
氫氧化鉀
KOH
Potassium Hydroxide
液體皂、洗手皂、沐浴露基底
二、NaOH(氫氧化鈉):製作「固體皂」的靈魂成分
氫氧化鈉是最常見的製皂用鹼,能與油脂產生皂化反應生成「脂肪酸鈉鹽」。
這類皂的特性是硬度高、穩定性佳、不易溶解,洗感紮實。
適用範圍:
冷製皂、熱製皂
沐浴皂、家事皂
馬賽皂、阿勒頗皂等經典配方
優點:
成品外觀硬挺,容易脫模
保存期限長
起泡細緻、使用方便
三、KOH(氫氧化鉀):液體皂與柔軟皂的關鍵原料
氫氧化鉀則產生「脂肪酸鉀鹽」,這種皂質地柔軟、易溶於水。
常見於洗手液、洗面皂、沐浴膠或剃鬚皂中。
適用範圍:
液體皂(Liquid Soap)
軟皂(Soft Soap)
油性或植物提取皂基
優點:
易溶解、起泡豐富
適合裝瓶分裝、使用便利
可作為多功能清潔基底(DIY 洗碗液、衣物皂液)
四、物理特…
閱讀更多
about 氫氧化鈉 vs 氫氧化鉀:手工皂製作中兩種鹼的差異與應用
馬賽皂與阿勒頗皂的差異是什麼?兩種經典橄欖油皂的歷史與成分比較
馬賽皂與阿勒頗皂的差異是什麼?兩種經典橄欖油皂的歷史與成分比較
一、馬賽皂與阿勒頗皂:兩種橄欖油皂的起源
雖然馬賽皂(Savon de Marseille)與阿勒頗皂(Aleppo Soap)都以橄欖油為主成分,但它們的誕生地、製法與油脂組成都不同。
阿勒頗皂(Aleppo Soap) 起源於敘利亞北部的古城阿勒頗(Aleppo),歷史超過兩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皂之一。
馬賽皂(Savon de Marseille) 則於中世紀由十字軍東征傳入法國南部馬賽,經地方改良後成為歐洲最知名的天然皂。
可以說:阿勒頗皂是馬賽皂的祖先,而馬賽皂是其歐化延伸。
二、成分上的主要差異
比較項目
馬賽皂 (Savon de Marseille)
阿勒頗皂 (Aleppo Soap)
主要油脂
橄欖油(約72%)
橄欖油+月桂果油
特殊成分
植物油為主,可含椰子、棕櫚油
月桂果油具抗菌與修護性
鹼化方式
熱製鹼化(熱煮法)
熱製鹼化(傳統鍋煮法)
顏色與外觀
黃綠至米色立方皂
外表棕綠,內芯淺米色
熟成時間
約一個月以上
通常需熟成六至九個月
香味
無香或天然橄欖香
有明顯月桂草本氣味
三、月桂果油的神秘力量(阿勒頗皂特色)
阿勒頗皂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是 月桂果油(Laurel Berry Oil)。
這種油脂從月…
閱讀更多
about 馬賽皂與阿勒頗皂的差異是什麼?兩種經典橄欖油皂的歷史與成分比較
免辦理工廠登記之化粧品製造場所
免辦理工廠登記之化粧品製造場所
訂定「免辦理工廠登記之化粧品製造場所」,並自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七月一日生效
| 發布日期:2019-06-27 | 更新日期:2019-06-27 發布單位: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
衛生福利部、經濟部 公告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08年6月27日
發文字號:衛授食字第1081604296號、經工字第10804602630號
主旨:訂定「免辦理工廠登記之化粧品製造場所」,並自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七月一日生效。
依據: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八條第一項。
公告事項:得免辦理工廠登記之化粧品製造場所:
一、固態手工香皂之製造場所,其廠房面積或其生產設備之電力容量、熱能規模,未達工廠管理輔導法之工廠認定標準者。
二、僅執行化粧品包裝作業者。
三、上述化粧品製造場所,仍應符合化粧品製造工廠設廠標準相關規定。
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3&id=25369
閱讀更多
about 免辦理工廠登記之化粧品製造場所
手工皂的鹼(NaOH)與安全使用知識:製皂必懂的化學基礎
手工皂的鹼(NaOH)與安全使用知識:製皂必懂的化學基礎
一、為什麼手工皂需要「鹼」?
手工皂的形成來自一個化學反應——皂化反應(Saponification)。
當油脂(脂肪酸)與氫氧化鈉(NaOH)混合後,會產生「脂肪酸鈉鹽(皂)」與「甘油」。
簡化化學式如下:
油脂 + NaOH → 皂 + 甘油
因此,沒有鹼,就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肥皂。
市售標榜「無鹼皂」的產品,多半是以「合成界面活性劑」製成,實際上不屬於真正的手工皂。
二、NaOH(氫氧化鈉)的角色與注意事項
氫氧化鈉是強鹼性物質,遇水會放熱,若操作不當可能造成灼傷。
因此,了解其性質與防護非常重要。
NaOH 的主要特性:
白色固體,具強吸濕性,容易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
溶於水時會產生大量熱能(放熱反應)
具強腐蝕性,能與皮膚、金屬反應
保存建議:
使用密封防潮罐保存
避免放置於浴室或高濕度環境
標示清楚、遠離孩童與寵物
三、安全製皂守則:操作時請務必遵守
製作手工皂時的安全步驟不可忽視,以下為最重要的守則:
穿戴防護裝備:護目鏡、口罩、手套是基本配備。
使用耐熱容器:避免使用鋁、鐵容器,建議使用不鏽鋼或耐鹼塑膠。
「水先入碗,再加鹼」:切勿反過來!鹼加水會劇烈放熱…
閱讀更多
about 手工皂的鹼(NaOH)與安全使用知識:製皂必懂的化學基礎
冷製皂 vs 熱製皂:製程差異與影響,一次搞懂兩大手工皂工法
冷製皂 vs 熱製皂:製程差異與影響,一次搞懂兩大手工皂工法
一、什麼是冷製皂(Cold Process Soap)?
冷製皂是目前最常見的手工皂製法,強調低溫皂化與天然成分保留。
製作時將油脂與氫氧化鈉水溶液混合攪拌,經皂化反應自然產熱。完成後需經過約 4~8 週的「熟成期」,讓皂化完全、鹼性降低,才能使用。
冷製皂的特色:
保留植物油中的營養(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
質地細緻、洗感溫和
可自由設計造型與添加精油
缺點是製程需時間熟成,等待較久
二、什麼是熱製皂(Hot Process Soap)?
熱製皂是在皂化過程中加熱加速反應,常用慢燉鍋或雙層鍋加熱,使皂化在數小時內完成。
成皂後鹼性較低,可快速使用,也適合大量製作。
熱製皂的特色:
不需長時間熟成,可快速脫模使用
適合製作藥草皂、機能皂
缺點是質地較粗、精油易在高溫中揮發
成品外觀通常較樸實、顆粒感明顯
三、冷製皂與熱製皂的比較表
項目
冷製皂
熱製皂
製程溫度
約 30~45°C
約 70~100°C
熟成時間
4~8 週
1~3 天可用
外觀
光滑細緻,可設計紋路
質地厚重、外觀自然
保養成分保留
高
較低(部分成分受熱破壞)
適合對象
注重外觀與保養感
強調…
閱讀更多
about 冷製皂 vs 熱製皂:製程差異與影響,一次搞懂兩大手工皂工法
